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帝王之一,从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,一步步爬上了结束元朝乱世、统一华夏的帝位。他的一生可谓传奇,甚至连毛主席也曾对他做出高度评价:“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”这句话足以证明朱元璋不仅是个优秀的军事领袖,也是一位极具才智的帝王。朱元璋在位31年投牛策略,大明王朝也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变得强盛。然而,在朱元璋驾崩之时,竟有46位宫中妃子要为他殉葬,这一古老而残酷的殉葬方式令后人闻之心惊胆战。那么,为什么会有这种殉葬现象呢?这种制度又是何时被废除的呢?
殉葬这种制度,其实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,甚至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雏形。殉葬的出现,源自于权力的集中。在商周时期,殉葬风气盛行,甚至一度达到了顶峰。尽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某些君主已经开始下令禁止殉葬,但这种残酷的传统依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盛行。尤其是秦景公的墓中,曾经出土了大量因殉葬而埋葬的遗体,证明了这种野蛮的习俗虽然受到了限制,但仍在某些权贵圈层中得以延续。
展开剩余74%随着历史的演变,殉葬的风气逐渐消退。尤其是在唐宋时期,殉葬几乎消失,仅有少数几位皇帝偶尔使用这一方式。但直到明朝初期,这种极端的做法才被再次采用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他不仅非常重视权力的集中,还废除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宰相制度,将所有的政治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。对他而言,权力的掌控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。朱元璋担心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会导致政权的不稳,为了确保继位问题不出乱子,他下令将宫中的46位妃子一同处死,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殉葬事件之一。
这些妃子平时都生活在皇帝的庇护之下,对皇帝的依赖深重。然而,当她们得知自己即将为皇帝陪葬时,内心无不充满了恐惧和无奈。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,她们只能默默忍受,没有人敢站出来请求饶命,因为任何一丝对皇权的挑战,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。在这种沉重的气氛下,她们被关押在一间房屋中,等待着死神的降临。终于,皇帝遗诏的内侍宣读了殉葬的命令,她们被安排吃一顿“送行饭”,然后被带到房间里,被内侍用绳索勒死,结束了她们的生命。
当朱元璋的遗体被送往明孝陵时,车队有13辆大车。许多人对这些车的内容感到好奇,直到最后才知道,这些车中装载的正是那些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。实际上,朱元璋并不是明朝第一位使用殉葬制度的帝王,明朝初期最早采用这一方式的是朱元璋的二儿子——秦王朱樉。这个朱樉是个极其荒诞不经的人,封为秦王后,他过度奢华,暴行不断,百姓怨声载道。然而,因为他是皇子,地方官员也不敢轻易对其进行处理,最终由朱元璋亲自干预。朱元璋得知儿子行为放肆后,立刻写信训斥了他一番,这让朱樉有所收敛。但不久后,朱樉因病去世,在临终时,他命令两位王妃陪葬,这也是明朝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殉葬事件。
之后,明朝的几位帝王都曾使用过殉葬这一制度,直到明成祖朱棣去世时,殉葬的细节才被更加明确地规定。朱棣驾崩后,他指定了殉葬的人员,并为此准备了一整套操作流程——这些人被带到屋内,用绳索将自己悬挂在房梁上,片刻之后,他们便都死于非命。可以想象,这些人在听到自己即将殉葬的命令时,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与痛苦。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,她们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,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。
然而,殉葬并非每个人都能默然接受,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在临终时,命令五位嫔妃陪葬。当这几位妃子得知自己即将死去时,尤其是一位来自朝鲜的妃子,痛哭流涕地来到朱高炽面前,恳求能回朝鲜见一见母亲,但朱高炽拒绝了她的请求,甚至在她哭求时依旧毫不动容,最终她还是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。
随着明英宗的即位,殉葬这一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。由于在“土木堡之变”中,英宗曾被敌军俘虏,直到弟弟朱祁钰的辅佐,才将他救回。因此,当朱祁钰病危时,英宗复位后,颁布了一项政令,宣布废除殉葬制度。从此,明朝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。然而,英宗在颁布这项法令时,自己却仍然强迫一些人陪葬,甚至为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安排了妃子陪葬,将这些人杀害后安葬在朱祁钰的墓中。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最后一位死后被殉葬的皇帝。
殉葬这一荒谬且残酷的做法,虽然在明朝后期被废除,但直到今天,它仍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殉葬制度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刻的警示: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对生命的漠视,最终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